千年一脈 從佛陀到玄奘 系列講座

講座緣起

一個生命實相的啟發

佛法往往被人們侷限在宗教範疇,事實上它的格局超出了一切文化、宗教、科學、思想,懂得華文的我們可以很幸運地直接薰陶 佛陀宣演的宇宙人生實相、解脫生死智慧,這都是因為中國保存了佛法文化寶藏的緣故;這一切都歸功於唐朝 玄奘法師。

回顧一位偉大的聖者

佛法東傳中國,大乘法在南北朝時蓬勃發展,然當時大家對大乘親證的標的卻有著重大的歧異,更伴隨著法義上許多的問題與困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玄奘菩薩西行取經、帶回經論翻譯、並對大眾開演闡釋,這些爭議與疑惑在一夕之間銷聲匿跡,連問題都不可思議地徹底消失,現存史料只留下關於親證標的之爭議與零星的困惑話題,這實在都得歸功於 大師以聖位無生法忍的智慧證量、及殊勝論義演繹闡釋正理。

且從 達摩祖師渡海東來傳承禪宗開始,親證如來心髓的法門就在一脈單傳中發展,經過了一百多年之後,終於等到 玄奘大師以教門教理的支持,令中國禪宗一花開五葉,成就了唐宋時期不可撼動的禪法黃金年代;大師鞏固了佛法的教門與宗門,撐起中國佛法的一片天。

體現佛法的證量與曠世功績

一千四百年後的今天,我們透過文獻史料、大師翻譯的經論、大師所造的鉅論《成唯識論》,重新認識了 玄奘大師不可思議的絕頂聖位智慧與證量。對照公元八世紀怛特羅密教偽佛教覆滅印度佛教,玄奘大師則以優異的智慧證量如實譯出 釋迦如來的教法、延續了佛法命脈,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非三言兩語可描述。

影片重新認識這偉大的故事

然而後代華人失去了歷史光榮的民族自信,這經論的智慧被現代科技文明所掩蓋,人們被問起是否知道「唐三藏」法師是誰時,往往會以「西遊記、唐僧」的小說情節來回應,全然不知一代大師的智慧證量與禪定證量,也不解大師對整個大時代的影響力。我們應該讓現代人重新認識 玄奘大師,將 大師堅毅的志行與行誼呈現在大眾面前,也介紹 大師闡釋的深妙法;於是我們精心製作了七集的「玄奘文化千年路」系列影片介紹 玄奘大師石破天驚的一生,以及對當時、現在、未來的影響。這七集影片已在2020年完成,上傳到YOUTUBE平台,後續更推出多國語言字幕版本,以令 玄奘大師的德香傳播到世界各地。

系列演講

有鑑於這系列影片的內容深邃,不易理解,因此我們規劃了系列講座,介紹、講解影片。第一場將在台北國家圖書館揭開序幕,之後巡迴各地介紹單集影片,最後以 玄奘大師《成唯識論》與 平實導師《成唯識論釋》新書發表會來圓滿這系列講座。

玄奘大師—平實導師心心相印

許多的人生大哉問,都可以歸結到 玄奘大師的鉅作《成唯識論》,然因為文辭簡略、義理艱深,難以令人理解;其實推究起來,這實在須聖者的道種智方得一窺門徑,因此歷代以來難解其義。平實導師今日以弘揚聖道為己任,遂為《成唯識論》作精確的標點斷句、並且註釋成為十鉅冊的《成唯識論釋》,令現在將來一切人都有因緣可瞭解其中深意,這是超越時代的創舉,我們可預見這將開展人類文明史的新里程碑。

展望未來生命的慧光

在此娑婆世界,佛陀在印度開演的唯一佛乘因緣際會地來到華夏,如今在台灣寶島生根茁壯,也將傳播到世界各地,改變世界的歷史。今日在西安大雁塔瞻仰 玄奘大師銅像的人,都有因緣未來值遇 大師得法,更何況我們今日在此台灣躬逢其盛。在此誠摯地邀請您參與這系列講座的饗宴,盍幸乎來!

千年一脈 從佛陀到玄奘:

穿越古今的人生正見 系列講座

2022年5月-2023年5月,全台九場講座陸續開放報名,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參加!

場次 日期 影片導讀 講座內容 地點
1 5/15 (日)
14:00~16:00
《玄奘文化千年路》影集緣起
—我們想要告訴您一個歷史上的偉大史詩
(前駐法國特任大使呂慶龍博士 重磅主持)
國家圖書館
藝文中心
3樓國際會議廳
(臺北市)
2 6/11(六)
14:00~16:00
第1集
(取經背景及動機)
西遊紀實
—玄奘大師天竺取經的真正目的
國立宜蘭大學
圖資大樓2樓崇發廳
(宜蘭市)
3 6/26(日)
13:30~16:00
第2集
(高昌王助西行)
佛法巡禮
—從佛陀時代的整體佛法到後世的分宗立派
(地點異動)
桃園市綜合會議廳
(桃園市)
4 7/17(日)
13:30~16:00
第3集
(印度巡禮聖蹟)
佛法證悟的真相是什麼
—我所知道的生命實相
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
國際會議廳
(新竹市)
5 8/13(六)
13:30~16:00
第4集
(那爛陀寺《瑜伽師地論》)
玄奘大師的法脈傳承
—如何解開心智與記憶的奧秘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中商大樓2樓國際會議廳
(臺中市)
6 9/4(日)
13:30~16:00
第5集
(無遮大會—真唯識量)
我們從來不曾死
—宇宙的最大秘密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1樓集賢廳
(嘉義縣太保市)
7 11/6(日)[延期]
13:30~16:00
第6集
(譯經大業)
生命特急件
—不識實相,為何枉度人生
國立臺灣文學館
1樓演講廳
(臺南市)
8 10/23(日)
13:30~16:00
第7集
(護持正法再萬年)
只取一瓢飲
—認識生命大海的輪廓及精華
高雄蓮潭會館
會議中心大禮堂
(高雄市)
9 2023/05/28(日)
13:30~16:00
平實導師《成唯識論釋》新書發表會暨佛法大業論壇 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
3樓國際會議廳、B1多功能展演廳
(臺北市)
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若有異動將公告於本基金會官網。
【肖像權聲明】:
活動中將進行攝影記錄,參與活動即同意授權主辦單位進行攝影,且同意主辦單位及其相關單位有將影像運用於相關網站、社群媒體、出版品製作、研究發表等非營利之教育推廣用途的權利。
 
【其他應注意事項】:
1.為防範疫情,請務必遵從防疫相關引導。
2.若講座前與當天有發燒、咳嗽或呼吸道感染症狀之現象,請勿參加。

關於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生於隋朝,幼年時母親就夢到大師未來的取經之行。五歲時,母親離世,深感人生無常。奘師自小深秉禮義,聽聞父親講到曾子避席的故事,立刻起座旁立;十歲時慈父見背。十三歲時,破格被國家接受成為沙彌。有鑑於生命實相的究竟次第在中國並不完備,因此冒險突破大唐的邊界管制,九死一生前往天竺取經,尤其是 彌勒菩薩的根本大論《瑜伽師地論》。在五印共主戒日王的支持下,以無遮大會辯論法義,在天竺曲女城顯揚唯一佛乘、真唯識量,降伏一切二乘及外道。返回大唐之後,得到唐太宗、唐高宗以國家力量支持譯經大業。佛經的譯出支持了南方禪宗的實證,而有一花開五葉的禪法盛世。玄奘大師的西行、取經、譯經,影響深遠,直到今天,中外考古、地理、人文、文學⋯⋯等都受到 玄奘大師不可思議的德惠。

《玄奘文化千年路》系列影集

公元627年,玄奘大師決定遠度數萬里路程,去取回當時唐朝佛教所缺少的重要經典。他先徒步西行,穿越戈壁沙漠到達西域;再往南走,翻越崇山峻嶺,終至南方的佛法聖地-天竺。

他在天竺學習了更深妙的佛法,並在為期18天的無遮辯論大會上,擊敗了天竺眾師,贏得當時天竺舉國上下的尊崇敬賞。

最終,許多重要的佛法經典,在玄奘大師克服重重險阻與難關下,被帶回了唐朝的首都長安。他回國後,全力翻譯經典與著作,奠定了佛法文化在中國的堅實基礎,影響力直至千年後世。

《玄奘文化千年路》七集節目講述玄奘大師一生的傳奇故事,及其所演繹佛法文化的精要,千萬不能錯過!

第一集
公元627年,玄奘大師遠赴印度取經,回國後全力譯經與著作,奠定了中國佛法文化的堅實基礎,其所開展的文化高度,開啟了中國輝煌璀璨的唐宋禪法,成就了中國此後千年玄奘文化之路。
第二集
由於玄奘大師前往印度受學佛教根本論《瑜伽師地論》,並帶回中國翻譯出來,開顯真義,徹底釐清中土法師們的困惑,解決了中國學人長久以來的諍論。
第三集
玄奘西行路上遭遇許多險阻,有一次他遭遇水賊,被綑綁於祭壇上準備作為祭品,當時的玄奘大師沒有絲毫的畏懼,一心虔誠發願…
第四集
玄奘大師歷盡了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心中的聖地──印度那爛陀寺,見到了欽仰已久的戒賢論師,以最恭敬的頭面接足禮來禮拜戒賢論師…
第五集
為期十八天的無遮大會圓滿結束。玄奘受戒日王之請,騎乘大象遊行會場,接受大眾的禮讚。在現場的大乘人稱歎玄奘大師為「大乘天」,二乘人則讚玄奘大師為「解脫天」。
第六集
公元645年,玄奘大師回到了中國長安。朝廷和外地趕來的官員,以及無數的群眾夾道歡迎,焚香散花,誦佛音聲交織不斷,連綿數十里路,盛況空前。
第七集
《成唯識論》是玄奘大師當年在印度時所造,帶回中國後才翻譯成中文,此乃採擷十大論師的觀點,再加上自己抉擇慧所成。

演講紀實

5/28(日) 新書發表會
地點: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B1多功能展演廳
主講人:前士林地方法院法官陳介源、臺灣大學電機系碩士郭宏益
與談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機械工程博士林育才

平實導師《成唯識論釋》新書發表會暨
佛法大業論壇


曠世鉅作 貫穿古今

玄奘大師《成唯識論》 綜攝佛菩提正理 彰顯一切法唯識

橫空出《釋》 鋒芒萬丈

平實導師《成唯識論釋》 提攜佛子悟後起修 延續佛法弘揚更萬年

唐代佛法巨擘 玄奘大師於貞觀元年前往天竺取經,至貞觀十九年返回長安,帶回657部數量龐大的經論,並在唐京長安展開譯經及著述大業,中國至此齊備了 釋迦如來三轉法輪的經典和論典。玄奘大師譯經後期造《成唯識論》,總結瑜伽正義,楷定大乘佛法真義。一千三百多年來雖有法師及學人試圖解說《成論》,卻也只能管窺蠡測,非僅無法了知全貌,甚且謬解,而至「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也。

直至 平實導師出世弘揚三乘菩提佛教正法,正如 玄奘大師言:「若不摧邪,難以顯正」,弘法度眾,破斥邪論,迄今三十餘年,從無懈逸。現再度依諸經正理及難思議之證量揮灑著述《成唯識論釋》,楷定生命實相真諦,於邪說異論加以針砭定奪;利益因緣成熟之佛弟子,得證悟真如而能現觀唯識性與唯識相之正理,具足圓滿真見道、相見道功德,亦讓完整一體佛法再度廣弘於世間。洵可謂:此書磅礡定天下,正法住世再萬年!


5/15(日) 首場
地點: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
重磅主持:前駐法國特任大使呂慶龍博士
主講人:前士林地方法院法官陳介源、臺灣大學電機系碩士郭宏益

《玄奘文化千年路》影集緣起

我們想要告訴您一個歷史上的偉大史詩

玄奘大師西行取經之前,中土的佛法爭議與難題無法根本解決。親證實相、何時具備成佛之性等延宕數十年無法決定,而三轉法輪次第的教判也有不同說法,教外別傳也非所有教門學人都信服。但這些問題在 玄奘大師取經翻譯之後全部消失了,這都是大師以絕高的證量闡釋佛法所致。《成唯識論》著作代表大師聖位菩薩的種智證量,宣示出佛法高度也曉諭佛法是完整及全面性的,不是後人想像揣度後的分宗立派。生命實相的親證是以親證及勝解如來藏為入見道,即禪宗印心開悟的教外別傳。在此邀請您共赴大師與佛陀的千年約定!

完整講座/分集視頻
點擊視頻右上角即可展開各分集視頻及完整講座之播放清單

6/11(日) 場次2
地點:宜蘭大學圖資大樓2樓崇發廳
主講人:臺灣大學電機系碩士郭宏益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1集(取經背景及動機)

西遊紀實—玄奘大師天竺取經的真正目的

玄奘大師九死一生前往天竺取經的重要目標為何是《瑜伽師地論》?這部論的名稱是什麼意思?為何之前沒有受到更多重視?從取經觀點來看,大師與其他取經僧有何不同?大師為什麼選擇危遠的陸路?大師取經對中國佛法、世界文化的影響是什麼? 玄奘大師年少時就已意會到此生的使命是將三乘菩提法教經論齊備於中土,且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回復往世聖位的智慧證量,才能正確無誤地譯出這些經論;尤其取回並譯出《瑜伽師地論》,以聖教經論解決種種爭議,令中土學人證悟之後,按部就班修學晉入聖位,這就是 玄奘大師在西行前所自覺的使命。

完整講座/分集視頻
點擊視頻右上角即可展開各分集視頻及完整講座之播放清單

6/26(日)場次3
地點:桃園市綜合會議廳
主講人:臺灣大學碩士余書偉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2集 (高昌王助西行)

佛法巡禮—從佛陀時代的整體佛法到後世的分宗立派

佛世僧團的成員結構為四雙八輩與凡夫比丘,後來僧團開始講授大乘法,有大菩薩、菩薩僧加入僧團。由於六群比丘、十七群比丘在僧團滋事,因此 釋迦牟尼佛因事制戒,大乘菩薩僧則有菩薩戒;僧團中六和敬於法於戒互相尊重。世尊先開演二乘法,等到僧團許多人證得阿羅漢,二乘法穩固之後,如來開始宣說大乘般若。佛示現滅度的同一年,大眾在七葉窟及窟外結集二乘三藏,義理均同,並無分裂;六個月後 (翌年),大乘亦在窟外結集。唯一佛乘之所以分成三乘,是為了那些智慧微淺、且有三界愛的學人,因此取出解脫分段生死的部分成為二乘。佛法本無分宗立派,十方諸佛的本懷皆是唯一佛乘。

完整講座/分集視頻
點擊視頻右上角即可展開各分集視頻及完整講座之播放清單

7/17(日)場次4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國際會議廳(新竹市)
主講人:鴻林堂生物科技研發長郭俊賢博士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3集 (印度巡禮聖蹟)

佛法證悟的真相是什麼—我所知道的生命實相

雖然現代科學突飛猛進,但二千五百多年前 釋迦牟尼佛所開演的智慧,卻不可思議地超越了現今科學所能認知的範疇,但又恰恰符合科學以觀察、分析、推理、實驗來探求真相與明瞭因果關係之精神。佛法是科學的、可實證的,其證悟標的,經論中名之為「本際」、「第八識」、「如來藏」、「真如法性」等。彌足珍貴的是,想要證得實相有實際的方法和步驟,進入如來藏真實寶藏中開發應用,並利益有情眾生得到自在解脫;而 玄奘大師揭櫫「真唯識量」,正是親自見證了藏在這宇宙萬象背後的真相。只要依循正確的教導,就可以找到生命的實相,而且可以反覆驗證祂的真實存在。

完整講座/分集視頻
點擊視頻右上角即可展開各分集視頻及完整講座之播放清單

8/13(六)場次5
地點:國立臺中科技大學中商大樓2樓國際會議廳(臺中市)
主講人:正覺教育基金會范曉雯工程博士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4集 (那爛陀寺《瑜伽師地論》)

玄奘大師的法脈傳承—如何解開心智與記憶的奧秘

隋唐時期各宗派依各自所引經論,對佛法基本義理有不同解說,紛爭不斷,如大小乘是說什麼?大小乘的根本是什麼?阿賴耶識是果報、不是果報?以及記憶儲存等問題。為平息諍論,玄奘大師毅然決定西行取經。最後,玄奘大師以八識論楷定佛法正說;所有生命起源與現象,生命輪迴與解脫成佛都依第八識而成。奘師寫出的《成唯識論》堪稱古今中外研究生命心理學的曠世著作,另一著作《八識規矩頌》是《成唯識論》的總綱,概說有情生命心理的結構內容。以八識論為本,能解開心智與記憶的奧秘,超越現代科學所無法提出的解答。第八識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本具圓滿成就一切法的真實自性。

完整講座/分集視頻
點擊視頻右上角即可展開各分集視頻及完整講座之播放清單

9/04(日)場次6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1樓集賢廳(嘉義縣)
主講人:前佶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偉仁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5集 (無遮大會—真唯識量)

我們從來不曾死—宇宙的最大秘密

自古以來,每一個人都在追求長生不死,但卻不知道自己就有一個永生不死的我。祂隱藏在我們這個有生有死的背後,因此很少人知道祂的存在。生命的真相,可以用合乎邏輯的論述來說明一般人所認知的「我」包含那些組成要件。其中有些要件的存在有一定的期限,會出生也會消滅,因此顯現出來就是有一世的生死;而有些要件的存在期限為無限長,永遠不會中斷或滅失,因此顯現出來的特性就是永生不死。生命的奇妙真相,就是有一部分的我,是有生有死的;而另外一部分的我,是永生不死的。這個現象並不是非常深奧的哲學或是玄學,而是一個可以探究、實證的生命實相。

完整講座/分集視頻
點擊視頻右上角即可展開各分集視頻及完整講座之播放清單

11/6(日)場次7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演講廳(台南市)
主講人:財團法人二重港侯氏宗祠董事執行長侯世惠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6集 (譯經大業)

生命特急件—不識實相,為何枉度人生

人生在世,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此人生大事,只有如來究竟了知。如來為我們說明貫通三世的不生不滅如來藏,每一個眾生每一世的生老病死都在如來藏中,流轉在十方世界五趣六道都不離開這個實相心,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是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主人翁。只要真正認識、證得這個實相心如來藏,分得清楚真實心、虛妄心的界線,轉變虛妄心以一切為我的錯誤認知,就不會為了這一期的生命,追逐現象界的財色名食睡,做出惱害眾生的惡業,而流浪於三界的無邊煩惱生死,酬償因果。能認識、證得這個本來面目實相心如來藏,才能究竟解脫,這就是人的生命特急件,否則枉度人生!

完整講座/分集視頻
點擊視頻右上角即可展開各分集視頻及完整講座之播放清單

10/23(日)場次8
地點:高雄蓮潭會館會議中心大禮堂(高雄市)
主講人:高苑科大電機系副教授王俊超博士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7集 (護持正法再萬年)

只取一瓢飲─認識生命大海的輪廓及精華

生命從哪裡來?生命的核心是什麼?沒有這核心會怎樣?⋯⋯這些議題彙歸到最後,就是:生命的真實相貌到底是什麼?在十方世界中,大家都在生命舞台上盡情演出,每個生命體都不知道自己只是傀儡,也不知道自己的背後都各有如來藏。第八識如來藏這個心體獨一無二,祂常、恆、不變、無生無死,但是又含有各人不同的自業種子,可以產生不同的生命現象。祂是宇宙中最公平的法官,不偏不倚執行因果律,判斷個體應該出生為什麼樣的生命形態,應該向誰酬償善果、惡果。在這宇宙大海,只要認識了自己這個生命核心,就可以鳥瞰整片大海的輪廓,對生命再也沒有疑惑。

完整講座/分集視頻
點擊視頻右上角即可展開各分集視頻及完整講座之播放清單

觀眾提問

Q1.為何 玄奘大師的證悟是宿世種子流注,如何證明?(場次一─台北)

A:

三乘佛法之修證皆有其所需時劫,尤其大乘佛菩提道極果──成佛,絕非一生可達;是以,在修學過程中,一世一世累積果德,終至成滿無上正等正覺,乃必經之歷程。故而,今世因緣成熟時,宿世修證果德之種子自然流注,無乃三大阿僧祇劫佛菩提道菩薩行修習之正常現象;否則,因果之理無以成立,佛道修證更成戲論!(舉證經典如下)

《別譯雜阿含經》卷8:【佛告釋摩男:「斷除三結,身見、戒取,及疑網等。斷三結已,成須陀洹,更不復受三塗之身,於無上道,生決定信,人天 七返,盡諸苦際,入於涅槃,是名優婆塞得須陀洹。」】

《增壹阿含經》卷35:【迦葉當知,將來之世,若有沙門比丘當捨八種道及七種之法,如我今日於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6:【昔有一鴿,為鷹所逐。入舍利弗影,戰懼不解;移入佛影,泰然無怖,大海可移,此鴿無動。所以爾者,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無大慈悲;佛習氣盡,舍利弗習氣未盡;佛三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習苦行。以是因緣,鴿入舍利弗影,猶有怖畏;入佛影中,而無怖也。】

大師自幼聰慧,於經論本旨領悟之快速,異於常人,若非宿世親證三乘佛法真義之種子流注,無以致之。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既得出家與兄同止,時寺有景法師講《涅槃經》,執卷伏膺,遂忘寢食。又學嚴法師《攝大乘論》,愛好逾劇。一聞將盡,再覽之後,無復所遺。眾咸驚異,乃令昇座覆述,抑揚剖暢,備盡師宗。美問芳聲,從茲發矣。時年十三也。】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隋)末年國亂,供料停絕,多遊綿、蜀,知法之眾又盛於彼。法師乃啟兄曰:「此無法事,不可虛度,願遊蜀受業焉。」兄從之。又與經子午谷入漢川,遂逢空、景二法師,皆道場之大德,相見悲喜。停月餘,從之受學,仍相與進向成都。諸德既萃,大建法筵,於是更聽基、暹《攝論》、《毘曇》及震法師《迦延》,敬惜寸陰,勵精無怠,二三年間,究通諸部。】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罷講後,復北遊,詢求先德。至相州(北道),造休法師,質問疑礙(攝論宗)。又到趙州,謁深法師學《成實論》。又入長安,止大覺寺,就岳法師學《俱舍論》。皆一遍而盡其旨,經目而記於心,雖宿學耆年不能出也。至於鉤深致遠,開微發伏,眾所不至,獨悟於幽奧者,固非一義焉。】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時長安有常、辯二大德,解究二乘,行窮三學,為上京法匠,緇素所歸,道振神州,聲馳海外,負笈之侶從之若雲,雖含綜眾經,而偏講《攝大乘論》。法師既曾有功吳、蜀,自到長安,又隨詢採,然其所有深致,亦一拾斯盡。二德並深嗟賞,謂法師曰:「汝可謂釋門千里之駒,再明慧日當在爾躬,恨吾輩老朽恐不見也。」自是學徒改觀,譽滿京邑。】

大師為求取《瑜伽師地論》而西行天竺,並在那爛陀寺聽戒賢論師講此《根本論》三遍,雖有助大師回復聖位,然大師當時修證果德,並非傳承自戒賢。

《大唐西域記》卷8:【(王)乃命使臣請護法曰:「南印度有外道,不遠千里,來求較論,唯願降跡,赴集論場。」護法聞已,攝衣將往。門人戒賢者,後進之翹楚也,前進請曰:「何遽行乎?」護法曰:「自慧日潛暉,傳燈寂照,外道蟻聚,異學蜂飛,故我今者,將摧彼論。」戒賢曰:「恭聞餘論,敢摧異道。」護法知其俊也,因而允焉。是時戒賢年甫三十,眾輕其少,恐難獨任。護法知眾心之不平,乃解之曰:「有貴高明,無云齒歲,以今觀之,破彼必矣。」逮乎集論之日,遠近相趨,少長咸萃。外道弘闡大猷,盡其幽致;戒賢循理責實,深極幽玄。外道辭窮,蒙恥而退。】→戒賢為護法菩薩門下弟子。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4:【從此復往杖林山居士勝軍論師所。軍本蘇剌侘國人,剎帝利種也。幼而好學,先於賢愛論師所學《因明》,又從安慧菩薩學《聲明》、大小乘論,又從戒賢法師學《瑜伽論》,爰至外籍群言、四《吠陀》典、天文、地理、醫方、術數,無不究覽根源,窮盡枝葉。既學該內外,德為時尊‧‧‧‧‧‧自是每依杖林山養徒教授,恒講佛經,道俗宗歸,常逾數百。法師就之,首末二年,學《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及問《瑜伽》、《因明》等疑已。】→大師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三遍,仍有所疑,顯不符大師好學又聰穎之資質;究其原妥,應是所疑即戒賢解說之內容,且知以戒賢之修證,難以回答;乃於後時,問於勝軍並共研討之。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窺基菩薩撰)卷1:【時有筏蘇畔徒菩薩(唐言世親),無著菩薩同母弟也。‧‧‧‧‧‧兄乃囑以《十地經》,制以《攝大乘(論)本》,令其造釋;故此二論,菩薩創歸大乘之作。既而文蘊玄宗情恢奧旨,更為宏論用暢深極。採撮幽機,提控精邃,遂著《唯識三十頌》,以申大乘之妙趣也。萬象含於一字 千訓備於一言,道超群典譽光眾聖;略頌既畢,廣釋方陳,機感未符,杳從冥往。 


【後有護法等菩薩,賞翫頌文,各為義釋。雖分峯崐岫疏幹瓊枝,而獨擅光輝穎標芳馥者,其惟護法一人乎。菩薩果成先劫,位剋今賢; 撫物潛資,隨機利見。春秋二十有九,知息化之有期,厭無常以禪習,誓不離於菩提樹,以終三載之年。禪禮之暇注裁斯釋,文邁旨遠智曠名高;執破畢於一言,紛解窮於半頌。文殊水火則會符膠漆,義等江湖則疏成清濁;平郊弭弭聳層峯而接漢,堆埠峨峨夷穹嶐以坦蕩。俯鑽邃而無底,仰尋高而無際;疎文淺義派演不窮,浩句宏宗陶甄有極。功逾千聖,道合百王。

【時有玄鑒居士,識鳳鷄之歛羽,委麟龍之潛迹;每磬所資恒為供養,深誠固志物竭積年。菩薩誘掖多端,答遺茲釋,而試之曰:「我滅之後凡有來觀,即取金一兩; 脫逢神穎,當可傳通。」終期既漸,奄絕玄導。菩薩名振此洲,論釋聲超彼土。有靈之類誰不懷欽,朝聞夕殞豈悋金壁;若市趨賢如岳疊貨,五天鶴望未輒流行。

【大師叡發天資,識假修謁;無神迹而不瞻禮,何聖教而不披諷;聞斯妙理,慇俯諦求。居士記先聖之遺言,必今賢之是屬,乃奉茲草本並五蘊論釋(世親《大乘五蘊論》之註釋);大師賞翫猶覩聖容,每置掌中不殊真說。自西霏玉牒東馳素馬,雖復廣演微筌,賞之以為祕決;及乎神栖別舘,景阻炎輝,清耳目以淵思,蕩心靈而繹妙。乃曰:「今者方怡我心耳。」宣尼言:「我有美玉蘊櫃藏之,誰為善估,我今沽諸。」】→護法菩薩未將註釋《唯識三十頌》之《成唯識論》直接傳與弟子戒賢,卻另委由有辨識真才能力之玄鑒居士,待大師到來才「脫逢神穎,當可傳通」,足證護法菩薩早知將來天竺之奘師證量遠遠在戒賢之上。

Q2.請問《百論》真正的義理為何?《瑜伽師地論》主要又是在敘述什麼?(場次四─新竹)

A:

1.《百論》真正的義理為何?

答: 《百論》簡單來說是論辨「空」的真實智慧—也就是契合般若中道的義理。但由於「空」的義理容易被誤會,也不宜被淺化,所以我們從此論的背景與法義再略加詳述如下。

依據現有《大正藏》中關於提婆菩薩所著的百論來看,有鳩摩羅什大師所譯之《百論》以及玄奘大師所譯的《廣百論本》兩種譯本,這兩者義理相通、論點一致,皆以清晰的邏輯與譬喻來論辨佛法真實義。在《百論》的序文中即點出此論是「通聖心之津塗、開真諦之要論」;而《廣百論本》正如《大唐西域記》卷5所述,乃提婆菩薩當時在天竺「挫小乘、伏外道」之所作。《百論》與《廣百論本》所破的外道包括數論外道、勝論外道、無慚外道、邪命外道等,而當時小乘者雖然並非外道中人,但仍智慧狹小乃至所見顛倒,誤會究竟真空的義理,所以亦為提婆菩薩兼所評破。可以說,此論正是藉著論辨諸多顛倒妄想邪說而顯揚佛菩提道的正見以及相應的正行。

論中所述的真空之義理合於般若中道,非有非無,不落於三界諸法,也並非惡取空的斷滅法,而是以空法針砭諸外道所誤計假立的實有法,例如以神我、虛空、時、極微、自然等為真實常住法。外道把這些法誤計為實有法或執取為真我,卻是虛妄顛倒,非常計常,非我計我,故而無法契入佛法真實無我的「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當然也無法證得清淨解脫,究竟離苦得樂。

提婆菩薩以內門因明對於上述諸外道邪說一一應對辨析,例如以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的道理,點出外道所謂的實有法是假合而有、虛而不實之法;亦論述外道所謂的常有法與其相合諸法之間是同一或是相異等過失;亦釐清因與果的關係,或是舉出各外道自論相違的諸多過失。由於當時外道邪見執著於「有」法,落於五陰以及三界諸法之中,故連涅槃的真實義也多所誤解,因此提婆菩薩於論中亦提及外道所謂的涅槃其實並非真常,因皆落入五陰以及三界諸法境界中,非本來常住無我、言語道斷、無得無失之第八識涅槃心。以下便舉論中關於涅槃的論述為例,讓尚未讀過此論的大眾得以稍為領略《百論》之內涵。

外曰:誰得涅槃?是涅槃何人得? 內曰:無得涅槃。我先說如燈滅,不可言東去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去;涅槃亦如是,一切語滅,無可論說。是無所有,誰當得者?設有涅槃,亦無得者。若「神」得涅槃,「神」是常是遍故,不應得涅槃。五陰亦不得涅槃。何以故?五陰無常故,五陰生滅故。如是涅槃當屬誰?若言得涅槃,是世界中說。(《百論》破常品第九)

由於《百論》原以百偈(或四百偈)寫成,文簡義深,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其義理可以再自行參閱護法菩薩著作的《大乘廣百論釋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百論》對於諸外道的評破其實也與《成唯識論》對諸外道的議論理路一致,義理相通。因此也可與《成唯識論》相互參照,以增進對佛法中「空」的真實智慧之思辨力與抉擇力。

2.《瑜伽師地論》主要又是在敘述什麼?

《瑜伽師地論》的內涵十分深廣,可以說函蓋了三乘菩提的各類法義以及如何實修而能與三乘菩提相應的步驟與方法。此論所謂的「瑜伽」本義即為「相應」;「地」則是所立之處,亦有層次境界之意;「瑜伽師」則是指與佛法諸境地能相應者,也就是說《瑜伽師地論》就是一部函蓋完整佛法不同層次的根本大論,包括三乘菩提的完整佛法體系,以十七地--也就是以十七個層面來加以論述辨析;而這十七地裡面的種種法要,包括各層面的境界、行門、以及其果德,正是修學完整佛法者所需要與之相應的。

這十七地在《瑜伽師地論》的起始就有一段嗢拕南來做為總綱: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根據這個總綱,我們可以簡略一窺《瑜伽師地論》的內涵:此論一開始即闡釋各心識的定義與功能差別等等,接著論述尋伺(覺觀)的有無而有三種層次差別,進而論述靜慮、解脫、等持與等至等與三摩地 「定」相關的法教,或是論述心不在定位的諸法教,乃至教示了有意識心以及無意識心存在的諸種境界;而在實修的方面亦闡述了如何透過聞熏、思維、以及實際的修行次第,以便能證得三乘菩提的實質內涵,故才能證得有餘依與無餘依涅槃的真實義。

因為這是部由 彌勒菩薩所教授的大論,一共百卷,函蓋六百六十法,除了分門別類且鉅細靡遺地闡釋了佛法義理之外,當然也辨正了外道邪說,顯示廣大真實妙理--而且是以八識正理為基礎方能使整個佛法體系完整,道次第脈絡清晰,不僅使學人在佛法義理的慧學得以持續增上,並且聞修聽受此論者同時在戒學與定學,乃至在修除性障、累積福德的種種次法方面,也會因此而得增上。

然而由於此論博大精深,其實質的內涵,唯有在證悟之後方能如實領略,而且如果沒有通達佛法的真善知識教導,即便在證悟之後也不易進展。因此若想真實契入《瑜伽師地論》,必須要能明心證悟第八識如來藏,且隨善知識學習唯識種智諸法,實修增上戒、定、慧學,方能成為與三乘菩提相應、與全面完整佛法相應的瑜伽師,方能正確掌握《瑜伽師地論》所論述的真實義。

Q3.講師談到外部干擾會影響性狀表現進而改變基因,與佛法的關聯是什麼?不信佛法是科學的人,有沒有最簡單的方法讓他們相信?(場次四─新竹)

A:

(1)外部干擾會影響性狀表現進而改變基因,與佛法的關聯是什麼?

為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瞭解基因的組成與功能:現今生命科學所談的基因(gene)是由核酸所組成且具有遺傳意義的一段編碼序列,這種編碼帶有一個生命體生長發育的相關訊息。簡單說來,基因本身就是由物質所組成,也就是由四種核苷酸為單元一個接一個組成長鏈的核酸(一般稱為DNA;有時也可以是RNA),而基因上面不同的核苷酸組合序列就形成不同的編碼,因此不同的基因就會有其特定的編碼,並藉由生命科學中所謂的中心法則(Central Dogma),該特定基因序列編碼可輾轉產生出與該基因相對應的特定蛋白質,而蛋白質又是生命體重要的組成,並有各種功能來維持乃至影響生命體微觀層面的運作。所以就生命科學的角度來看,生命的訊息乃是以編碼的方式記載在基因上面,而生命體的物質組成(例如蛋白質等)可以說是依著基因為藍圖而建構發展出來,而且可以透過遺傳將此編碼傳到後代。

從上述基因的組成與功能,我們就可以瞭解到基因很有可能會被誤會是生命的根本因,因為似乎基因可以說是一個生命體發展生命現象的基礎,似乎是生命的本源。然而大乘佛法的智慧就是立基於生命的實相,也就是實證生命與宇宙萬法的根本因第八識如來藏的實相智慧,因此我們就可以藉著佛法生命實相的智慧來探究、分辨現代生命科學所說的基因到底是不是生命真正的根本因。

佛法明白告訴我們所有物質都是生滅無常的,而基因由核酸物質所組成,所以核酸序列儘管攜帶著生命的遺傳訊息,卻必定也是變異無常的,也就必定不是真實的,當然就不會是生命的實相。再者「假必依實」,也就是說生命的實相必定不需要依附其他的法而存在;相反地,會依於其他條件或物質等才有的法,則必然是假有的法。因此當我們從此觀點來看基因遺傳編碼的時候,就可以預見它必然是藉因緣假合而有的法,必然不會是生命的根本因。而這樣的預見其實隨著現代生命科學持續進展,也得到多一分的證明。因為科學界發現了所謂Epigenetics (表觀遺傳)的現象,這個現象就是指外部因素(例如飲食)會間接改變基因的功能—而且竟然是在不改變基因編碼序列的狀態下,就影響了生命的特徵,例如壽命與身量等等,而這樣的改變甚至也可以遺傳。科學家也發現其實基因這樣的改變還是發生在物質的層面—在核酸長鏈的某些部位有了化學修飾,進而改變了基因原本的功能。也就是說,光是基因遺傳編碼本身是無法成就生命的完整樣貌,它仍需要依於外在因素以及物質的改變,才能成為生命科學中完整基因的概念—所以生命科學所說的基因必然不是生命的根本因。

當我們回到佛法中來看生命的本源,則只有本來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心,才是三界各個有情究竟真實的根本因。

(2)不信佛法是科學的人,有沒有最簡單的方法讓他們相信?

佛法強調因果關係,也對身心做出解構與詳細觀察—把身心分成五大類(五陰)或再細分為十八類(十八界),建立分析方法並講求實際驗證,而以上所說的這些特點都符合科學以分類解析、以實驗求真的本質。

由於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來信入佛法,因此有些方法對某些人來說簡單易信,對有些人則不一定,反而要換另一個方法才能讓對方信受。所以我們很難說有一個通用的最簡單的方法,來讓眾生相信佛法絕非迷信反而是很科學的。這裡我們可以略舉佛法中超乎科學進程的內容提供參考,或許對於某些人來說會有所幫助:

依據解剖學證據,最早在西元1853年,由法國解剖學家界定出腦部有明確的功能分區,但早在《雜阿含經》中 佛陀即已開示「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耳、鼻、舌、身內入處亦如是說。」意思是說:眼等五勝義根在頭腦內的功能區域是由物質組成,不會直接觸到外塵,因此稱為淨色,所以我們沒辦法從外部看見,但是這內入處卻有明確的相對應位置。由此可知佛法在這部分的認知比起近代科學發現的時間早已超過不止兩千年。

在未有顯微鏡的時代,佛法中也早已能詳細地解說受精卵在成長過程中每一週的變化,例如在《大寶積經》卷56中,對於第一週所處的環境狀態,有這樣描述:「初七日時胎居母腹,如㨝如癰,臥在糞穢如處鍋中,身根及識同居一處,壯熱煎熬極受辛苦,名羯羅藍。」

又如現代科學在描繪物質的微觀組成時,諸如原子、中子、夸克等,一般這些都以粒子相貌呈現。而佛法中早就以四大極微來表示物質的最微細狀態,且極微即是呈現圓相,例如在《廣百論本》中提到「在因微圓相,於果則非有;是故諸極微,非遍體和合。」便是以極微本為圓相為前提來論辨外道把極微誤計為常住不壞法的過失。

相信隨著科學進展,未來一定可以更加驗證佛法所說---特別是生命的真實樣貌,這是現代科學僅從物質層面探究而無法去深入理解的。因此,只要我們願意不先入為主,而能仔細審視,親自去驗證,就能進一步相信佛法所說而契入宇宙萬有與生命的真相。

Q4.請問恐龍時代與佛法相關嗎?如何從佛法的角度來解釋恐龍的存在時空?牠為什麼與人不在同一個時期?(場次四─新竹、場次七─台南)

A:

佛法不離世間法,可以說三界眾生無不與佛法相關,而恐龍是旁生道眾生,所以當然也是與佛法相關。恐龍存在的時代就現今的考據來說,一般認為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之後歷經侏儸紀與白堊紀,並約在6600萬年前滅絕。科學界對於恐龍這旁生道生物的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有所改變,例如大眾印象中的恐龍可能像是大型的蜥蜴,然而有些現代研究指出,或許恐龍更傾向類近於溫血的鳥類而非冷血的爬蟲類。也就是說,目前科學界對恐龍的理解還是頗有侷限,因為畢竟只能從數量有限、年代久遠的化石遺跡中去抽絲剝繭;同樣地,學界對恐龍時代的整個面貌,現階段也只能說如同盲人摸象般還在拼圖的過程中,只能取得零散的樣貌。

藉助佛法經典中的教示,我們或許得以稍加推測恐龍時代的樣貌,以及人類存在的狀況。因此我們先往前追溯,從這個世界剛形成時的狀況來加以探討。《中阿含經》中有相關的描述如下:

「婆私吒!有時此世還復成時,若有眾生生晃昱天,壽盡、業盡、福盡命終,生此為人,生此間已,妙色意生,一切支節諸根具足,以喜為食,自身光明,昇於虛空,淨色久住。婆私吒!爾時,世中無有日月,亦無星宿,無有晝夜,無月、半月,無時無歲。」(《中阿含經》卷39)

從經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世界剛形成不久,所謂的人類是從色界的晃昱天(光音天)轉生而來,身體狀況接近色界天人,不用吃團食而是以喜為食,即可在虛空中存活久遠;而且自身帶有光明,因此也無須日月照明,也因此時間是無法以日月來計算。之後,人類的身體狀況與生活環境開始逐漸有了變化,如以下經中所說:

「若彼眾生以手撮此地味食已,如是如是,身生轉厚、轉重、轉堅,若彼本時有清淨色,於是便滅,自然生闇。婆私吒!世間之法,自然有是,若生闇者,必生日月,生日月已,便生星宿,生星宿已,便成晝夜,成晝夜已,便有月、半月,有時、有歲,彼食地味,住世久遠。」(《中阿含經》卷39)

由上述經文,我們可以知道,最早期的人類因為食用地味,身體的組成發生改變,變得相對粗重,身上光明也變黯淡,因此日月開始形成,有了日月就表示也有了其他的恆星與行星,因此我們這個世界開始變成有晝夜之分,時間的流逝也可以日出日落、月的圓缺、一年季節變換來加以衡量。這時候的人類壽命還是相當長。

再之後,經典中亦有相關詳細描述,簡而言之,人類欲貪更加地明顯,也更加依地而住,人的身體組成愈發粗重,也漸漸有了兩性的差別,而逐漸有了現今欲界人間的身量與生活樣貌。

綜合以上經典中所述,我們可以得知:在世界剛形成不久,就有人類出現,因此即便是在科學家推測最早2億3千萬年前出現的三疊紀恐龍時代,也是早已有人類的存在,只是當時人類的身體的組成、身量大小、壽命、以及飲食習慣等,可能與現今人類有所不同,時間的流逝或許也不能以現有的尺度來衡量。如果當時人類壽命夠長,身量夠大,那麼人類的總數量也未必很多,當然也可能存在不同的個體差異,而且當時人類得以居住的環境也不一定要與恐龍有很大的重疊,也就是說恐龍的存在對當時的人類來說可能只是威脅不大的旁生類。目前已有恐龍化石被發現帶有人的足跡,可見雖然當時恐龍具體的生存狀況仍待科學家釐清,但恐龍時代人類的樣貌也是科學家值得探討的議題。

既然恐龍時代與佛法有關,對於有心學習佛法者,更應理解到佛法講究因緣果報,恐龍之所以出生為恐龍、人之所以出生為人而在相同或不同時代生活,皆與自身別業以及不同有情間的共業有關。因此首要當是讓自己先有智慧與解脫功德,有善淨業隨身,保有繼續修學佛法的善因緣,乃至未來便可有智慧與神通而能得知恐龍時代包括人類等諸眾生的樣貌。

Q5.在還沒有明心之前,應該以何種態度閱讀佛學相關的文章、書籍?如何判斷理解是否正確,避免被錯誤知見引導,乃至分享知見時造成他人的錯誤見解,種下不善因緣?(場次七─台南)

A:

關於這一個問題,我們先以經中的一段偈來總括回答: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

「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

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

如理思量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

要能夠正確閱讀或聽聞佛法(聽聞正法為第二),正確判斷理解而不被誤導(如理思量為第三),乃至自已對佛法有所親證(如法修證為第四)而能正確與他人分享知見,這些種種修學過程能夠漸次成就,都要源於「親近善友為第一」。

「親近善友」,這在修行的道路上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在還有胎昧的情況下,並無法正知出胎,因此每一世如何能夠「親近善友」的確是學習正確佛法首先要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但如何判斷何者為善友與善知識呢?在《長阿含經》卷3中 佛陀已告訴我們四大教法可用來判斷,其共通的基本原則就是從對方所言是否「依諸經、依律、依法」,由此來判斷其言「與法相應」或是「與法相違」,而能「與法相應」者即是符合佛說,是值得我們親近的善友與善知識。相反地,「與法相違」者,則是我們需要留意避免被誤導的對象。

至於是否與「法」相應或相違,佛陀亦在《雜阿含經》第80經中教導了「聖法印」,以此我們可以來印定對方的所知所見是否正確--是否契合清淨而能實證解脫。這聖法印就是「三解脫門」或稱為「三三眛」,也就是「空、無相、無願」;這「聖法印」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亦即是「三法印」,也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關於三法印與三解脫門更詳細的法義可以參考「三乘菩提之意涵 」弘法視頻中「三法印簡介」的解說。我們在這裡先作簡要提示:要能符合聖法印,所說之法須能使眾生解脫於三界諸生滅法,而能證得不生不滅的涅槃,這涅槃必定是真實、寂靜、絕諸戲論。涅槃的本際則是第八識如來藏,也正是諸法實相,依此方有三界諸法與涅槃可說,方有三乘菩提可證。

因此,如果有人所說是與貪瞋癡等煩惱相應的染污法而說能證菩提,他的說法必不能通過聖法印的檢驗,同時也必然違背 佛所教示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或是對方所修證的標的為意識境界或三界中的諸法,是仍在蘊、處、界、入等人我法中,則必落於我見與我所執中,也必定不能與真實的佛法相應;或是外於第八識如來藏另立其他虛妄法為實相者,或是直接否定第八識如來藏者,也必然成為心外求法的外道邪說;或是撥無因果者,或是誤會因緣法者,認為諸法可以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者,則必定讓佛法成為妄說戲論,因為背於真實理,墮惡見深坑,也就不得實證菩提。

由於佛法是可實證之法,佛陀是究竟實證者,若有自稱證量高於 佛陀者則必然是惡知識,當速遠離,其說必不可信;或有自稱成佛、自稱為無上師者,卻無 佛之真實智慧功德,其言行必不離貪瞋癡,其說必為誑語,因為 佛所授記在此娑婆世界當來下生之佛唯有 彌勒尊佛;或是貪圖名聞利養,將佛法作買賣交易者,也必定自誤誤他,必然與清浄法相違;或是以佛學學術研究為名,卻於三乘菩提無證量者,其所言說當需留意、多加檢驗,因為既然於佛法沒有實證,其所說於關鍵處必然有誤會與疏漏,甚至造成嚴重誤導;或是自立宗派而將完整佛法加以切割與局限者,或將佛法淺化、世俗化者,其所言說亦必須加以簡擇,因為這些人必然缺乏真實智慧;或是毀謗真善知識者,其所說必然「與法相違」,因為只要是實證佛法者,彼此所說所見必然相通相契,故於真善知識所說法有毀謗者必然是於佛法沒有清淨信,更遑論實證,其所說當違佛說,必造下謗三寶的惡業。

總結來說,在尚未明心之前,應降伏慢心,親近善知識而得以多聞熏習正確的知見,以此為基礎再繼續以聖法印等來思維判斷他人所說以及自己所理解的是否符合佛法正理,即便是自己有緣得以親證菩提時,依然是以此心態為原則,切勿起慢,差別只在於自己智慧更加提升,也更有把握能利益他人。此外,我們現在乃為末法之世,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真善知識更加難以值遇,唯有宿世廣結善緣、多行善淨業,此世亦於三寶多所恭敬與護持,多行三福淨業,方能多有福德因緣與真善知識相應、與正法相應。

Q6.請問要如何才能一念慧相應?這樣即是找到「第八識」嗎?找到後可否鑑往知來,也就是可以任意穿越時空,既可回到過去、亦可穿越未來嗎?而講師們也一直說眾生皆有佛性,請問佛性真的可以眼見嗎?(場次五─台中、場次七─台南)

A:

1.一念相應慧在世間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但這樣的一念相應慧,只是一般世間的智慧。譬如出門時找不到鑰匙,一下想不起來放在哪裡?翻箱倒櫃尋覓許久,突然一眼瞥見原來鑰匙放在抽屜角落裡;又例如放學時間在學校門口等候接小孩回家,當一群小孩同時步出校門,對在眾多走過的孩童一一加以辨認,東看西看尋覓許久,突然在不經意間之處一眼就發現了自己的小孩。又例如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詩詞:「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是具有類似的意涵。而這些在世間所尋覓的人或事物,因為多是心中熟悉與牽掛的對象,雖然暫時尋覓不著,但透過不斷地尋覓,大多可以一念相應而找到自己所牽掛不忘的人與事物。

但實證世出世間第八識實相心的一念相應慧,則是屬於佛法中實證般若智慧的層面,就非常難以理解了,因為唯證乃知。在未學習佛法前,從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有個本心,又稱為第八識實相心等;而本心,又稱為第八識實相心到底又是甚麼?對世間人來說簡直是聞所未聞之法,既陌生又難以信解,又如何能一念相應慧而去實證發現第八識實相心的存在?

透過禪宗的看話頭參禪方法,是一念相應慧證悟第八識最快速直接的下手處,但看話頭參禪之前,得先修好無相念佛鍛鍊出未到地定的功夫乃至修學六度,即是要有正知見、福德、定力、修除性障的基礎,否則條件不具足不可能會看話頭參禪乃至實證第八識。因為若是缺乏無相念佛未到地定功夫以及修學六度的基礎,即使勉強看話頭,則多是落到意識思維想像而無法真正一念相應證悟第八識。

當正知見、福德、定力、修除性障等的條件具足後,透過看話頭參禪的方法,在自己五陰身中尋覓與自己五陰同時同處的另一個第八識心,經過千百萬次的參究尋覓,尋祂不得,有朝一日驀然回首,卻就在幽隱極難發現之處一念相應慧,突然發現找到了祂,這時就可現觀第八識的體性即是佛典聖教所開示的第一義諦,祂果然不生不滅,本來就在,即是人人的本來面目、生命的實相,又稱為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等。

2.第八識完全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故說第八識可穿越時空。但第八識所出生的色陰和六識心等卻是一世就壞滅,所以無法穿越時空的障礙,不能回到過去或去至未來。宿命通或天眼通本身並不是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或去到未來,而是在現在的時空中知悉過去事或未來事,乃至成佛心地完全清淨以後,可以一念獲知過去與未來發生的事,才可鑑往知來。

至於回到過去、穿越未來只是電影中的虛妄想像情節,並不符合法界事實。電影中回到過去或未來是同一個人的五陰身穿越過去與未來,完全不符合法界事實,因過去的五陰已經過去壞滅消失,而未來的五陰則待緣尚未出生,不可能有同一個現存的五陰身回到過去或穿越未來,而與過去或未來的五陰彼此相會。由於五陰身必須有第八識如來藏真妄和合才能運作,因此現存的五陰身能回到過去與過去的五陰相會,意謂著沒有如來藏存在的虛妄想;同樣的,現存的五陰身能穿越未來與未來的五陰身相會,也意謂著沒有如來藏存在的虛妄想。然而五陰的色陰與六識心法皆受時空限制,一世便壞滅,滅了既已是空無,豈能回到過去、或穿越未來?只有第八識如來藏永恆常存不滅,故說第八識可穿越時空;但第八識本身永存所以亦無過去與未來可言,卻又穿越時間、空間連貫過去、現在與未來三世,令不同世的時空中有不同的五陰身出生,使得因果業報得以如實展現。

3.眾生皆有佛性,指的是每個人皆有成佛之性─第八識如來藏永恆報償因果的性質。由於第八識如來藏本來具有使人成佛的功德,因此大乘佛法修學的首要目標,即是證悟第八識如來藏。但悟後仍須依止於第八識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體性繼續修行,將煩惱障與所知障二障皆究竟汰除後,才能成就佛地無住處涅槃而究竟成佛。

而眼見佛性則是以肉眼看見第八識佛性的作用,在山河大地以及眾生身上,皆可從父母所生之肉眼看見自己的佛性(也可以看見眾生的佛性),因此成就世界如幻觀,這是確實真的可以眼見的法界事實。

但眼見佛性的世界如幻觀是一種現觀,直接見了就見,完全不帶有絲毫的意識思維、感受和想像,也絕非看見任何幻相。曾有人問說眼見佛性是否看見一絲頭髮或黑影或亮光等等出現在眼前,那就真是誤會一場了;眼見佛性也並不是看完一場電影走出電影院後,因為時空和電影情節的轉換,在回到現實生活層面時,突然覺得世間一切都很虛幻的種種感受。而是就在眼見佛性的當下,直接看見第八識佛性的作用,既不是見聞覺知也不離見聞覺知,見滿十方卻又見無所見。說來很玄,但見者自見,因法界實相本來如此,並不玄妙;但對未眼見佛性的人而言就很玄妙了,因為完全無法猜測、想像與理解,故說唯證乃知。但切忌因完全無法猜測、想像與理解,便否定有眼見佛性的實證,以免造下謗法惡業而不自知。

Q7.短期記憶、長期記憶,跟心識的關係為何?既然記憶與心識有關,當腦部(物質)受傷時,為什麼會影響到記憶的功能呢?什麼情況下不會儲存記憶?中陰身階段也仍在儲存記憶嗎?做夢的夢境也會儲存在第八識至未來受果報嗎?(如在夢中殺人,未來世也會受報嗎?)(場次五─台中)

A:

1.短期記憶、長期記憶,跟心識的關係為何?

過去科學家認為短期記憶儲存在海馬迴,長期記憶儲存在大腦皮質,但近幾年科學家已打破過去的看法,認為記憶儲存在整個大腦神經元中。以佛法的觀點來看,科學家發現大腦與記憶有關,已經很不容易,但大腦只是物質,單有物質不可能具有記憶的作用,必須還有心識的功能運作才能完成學習認知與記憶等事。而心智與記憶是一體兩面,由前七識負責心智的學習,第八識如來藏則負責記憶學習內容等的儲存;透過七識心的心智學習而由如來藏儲存學習內容,才能不斷累積智能,發揮效用。

此外,七識心還必須得思維、分析、判斷以及選擇出重要且正確的認知與學習內容,並加以不斷反覆學習融會貫通,則儲存在如來藏中重要並且正確的記憶內容連結越多,才能夠越不容易遺忘而形成正確的長期記憶,得以開創正向幸福的人生;反之,若反覆學習邪知邪見等則將形成錯誤的長期記憶,甚至導致身口意行的偏差,造下惡業而淪墮三惡道受苦不斷。若如短期記憶只是短時間內的短暫學習與強記缺乏聯繫性,反覆熏習次數不夠多顯示其重要性不足,則存在如來藏的記憶內容不常常被提取,運用不多,因此就會造成容易遺忘的現象。

2.既然記憶與心識有關,當腦部(物質)受傷時,為什麼會影響到記憶的功能呢?

七識心的認知學習等與腦部功能完好與否有關,也就是七識心必須依於功能完好的大腦勝義根才能進行認知、學習等事,這樣第八識才能儲存七識心認知學習後的記憶內容。就如同看見色塵的前提是必須有完好的眼根,而由如來藏流注現起眼識種子來了別色塵;也就是說,眼根是物質色法本身不具有能見色的功能,而眼識雖具有能了別色塵的功能,但若沒有完好的眼根,則眼識分別色塵的功能就無法展現,這樣如來藏也無法儲存分別色塵後的記憶內容。同樣的道理,大腦是物質色法並不具有七識心的分別作用,但七識心必須依於功能完好的大腦才能有認知、學習等的功能展現,而這些色身與七識心的種子皆由如來藏所提供,並由如來藏儲存一切記憶與種子等不失不壞,才有心智的學習以及記憶的呈現。

此外,記憶是由意識的「分別性」所生的「能取」功能,要經由頭腦來聯結如來藏中的記憶內容,頭腦不具有儲存記憶的功能。當頭腦損壞時,六識心的分別功能與如來藏中的儲存內容無法聯結,所以就失憶了。七識心先前經過不斷反覆學習而儲存在如來藏的記憶內容,會因腦部細胞功能損壞,導致雖然意識想要回憶某事,因大腦通道受損,造成意根無法順利取得記憶內容,以提供意識回憶,而造成記憶喪失,但並非存在第八識如來藏的記憶等內容遺失;所以頭腦如果被修復了,便又可以回復以前的記憶了。

3.什麼情況下不會儲存記憶?

在五無心位:睡著無夢、悶絕、正死位、無想定(無想天)、滅盡定位中,由於意識已經斷滅,故第八識並無記憶內容的儲存。

所以,我們可以體驗到當熟睡無夢時,自己此時全然無知無覺,並且也不知道外面發生甚麼事;或者也可以觀察到,當我們對著身邊熟睡的人的耳邊輕聲講話,他也是渾然無知毫無反應的。又例如從昏迷、或是手術全身麻醉過程醒過來的人,自身也都不知道之前昏迷、或是麻醉中的這段時間發生甚麼事,因為意識已經斷滅,對於之前的境界過程沒有勝解,所以無法儲存記憶。正死位是甚麼呢?一般人以為呼吸、心跳停止後就是正死位了,其實不然,因息脈雖已俱斷但身根尚未敗壞前,六識仍然在運行,一般人在身根逐漸敗壞,意識全斷時,才稱為正死位;在正死位之前意識仍在,所以此時對往生者開示佛法、念佛、誦經等仍可幫助往生者提起正念往生善處。至於無想定或無想天以及滅盡定位則屬於禪定的修證範圍,其中無想定或無想天屬於外道所修,對於道業進步並無益處,因當一念入無想定或生無想天後,意識全然已斷,此時已完全無法修學佛法增長智慧,也無法利益眾生,徒然浪費時間;至於滅盡定位則屬阿羅漢與菩薩的修證層次,可藉由入滅盡定中讓意識斷滅,以便不與色身疼痛相應或讓色身減少耗損得到充分休息,出定後則仍可再繼續修學佛法增長智慧、利益眾生等。

4. 中陰身階段也仍在儲存記憶嗎?

以人的中陰身階段而言,八識心王具足,並且有小五通,仍會儲存記憶且與前一世的記憶有所連結,所以中陰身認得自己生前的家人與親友,且在中陰身階段仍繼續可以有七識心的心智學習以及第八識記憶內容等的儲存,故家人為往生者的中陰身念佛、誦經、開示佛法正理等,仍然可幫助往生者提起正念往生善處。但投胎後,中陰身隨即消滅,又會重新出生新的五根身,而依於新的大腦勝義根所出現的意識因此也是全新的,所以大多數人都不記得上一世的事。

5.做夢的夢境也會儲存在第八識至未來受果報嗎?(如在夢中殺人,未來世也會受報嗎?)

作夢的夢境會儲存在第八識,但夢境並非事實,所以不會導致未來世受果報。例如在夢中殺人造惡,因為並沒有真正殺人造惡,所以沒有犯戒也沒有果報的問題,因為夢中的熏習是一點一滴的逐漸轉變,並不會因單一的夢境就能形成種子的重大轉變。但若是夢中經常夢見自己在殺人造惡,由於殺人造惡的惡心極強又反覆熏習的結果,這些殺人的惡心種子將會不斷累積而儲存在第八識中,則將導致心性變惡的情況。但如果不改變惡心,嚴重的話,可能在這一世就會造下殺人惡業;或者於下一世的五陰身出生時,伴隨殺人惡心之等流果出現,一旦殺人惡心的種子不斷等流現起成為強大勢力後,就可能真的幹下殺人惡事而得受後世苦果報。

Q8.中國人說有孟婆湯,孟婆湯也跟記憶有關嗎?第八識無形無相,人死後,有相的六識心斷滅,那本體心難道會漂浮在宇宙無定處呢?是因果業力牽引住祂嗎?(場次五─台中)

A:

1.中國人說有孟婆湯,孟婆湯也跟記憶有關嗎?

孟婆湯是中國古代民間的傳說,據說喝了此茶湯,就可以讓人徹底地忘記前一世的所有煩惱、愛恨情仇和一切記憶等,安心地去投胎轉世。然而這是由於大多數人都不記得上一世的事,依於這樣的現象,於是古人想像杜撰出孟婆湯的故事而流傳在民間。當這樣的民間傳說流傳久了以後,卻反而眾口鑠金,使得很多人信以為真,誤以為應該是喝了孟婆湯,所以前一世的記憶就遺忘了。如今孟婆湯甚至還成為人們的口頭禪,每當有人對某些人事物念念記掛、執著不忘時,人們往往就會說「請你去喝孟婆湯」,把它忘了吧!

但孟婆湯其實與記憶完全無關,只是人們虛妄想像杜撰出來的故事,並不符合法界事實。人之所以沒有辦法記得上一世的記憶,是因為上一世的意識所依的頭腦勝義根早已隨著色身死亡而毀損殆盡,於是上一世的意識也隨之壞滅消失,不可能來到這一世,因此就不會記得上一世的記憶;而這一世的頭腦勝義根是重新出生的,於是依於新的頭腦勝義根就有新的意識生起出現,所以這一世新的意識就不記得上一世的事了。

那麼無量世的記憶會是儲存於何處呢?因第八識如來藏永恆存在,既不占空間又無時間限制,具不可毀滅、不可分割、無變異性,亦如 玄奘大師於《成唯識論》中所示「無始來時界,一切法等依」,因此第八識具能儲存記憶、是真正記憶儲存處所、並且執藏記憶不捨的功能自性,所以無量劫來儲存在第八識如來藏的記憶內容等永遠不失不壞,並不會因為每一世意識所依頭腦勝義根的毀壞消失、意識隨之壞滅消失,而連帶使得儲存在第八識如來藏的記憶內容等失去毀壞!

2.第八識無形無相,人死後,有相的六識心斷滅,那本體心難道會漂浮在宇宙無定處呢?是因果業力牽引住祂嗎?

一般人死後,色身和六識心已經斷滅,但因還有我見我執的煩惱未斷,所以還會由第八識依所含藏的業種等而出生三界六道有情眾生,這時的第八識本體心仍與有情眾生同時同處,並不會漂浮在宇宙無定處。換句話說,第八識雖本體清淨從不造業,但因凡夫位時的第八識仍含藏七識心相應的無明及業種等,於是在眾生一期生命死亡結束後,第八識被意根所相應由第八識流注的業種等業力習氣牽引住,而再去投胎,遂展開眾生下一期生死輪迴的現象。

但第八識本體心即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當阿羅漢斷盡我見我執,滅盡五陰十八界入了無餘涅槃,此無餘涅槃即是第八識寂滅獨住之境界,而此境界亦無任何境界可言。至於第八識會漂浮在宇宙無定處的說法,只是意識的虛妄思維想像,並不符合法界事實,因為第八識無形無相,不佔據任何空間,所以無體積、面積、點線面等空間大小的任何形相,既不會有漂浮現象,也無任何方位處所可言而如如不動,所以第八識並不會有所謂漂浮不漂浮的問題存在。

因此,當阿羅漢滅盡五陰十八界入了無餘涅槃,只剩第八識寂滅獨住之境界,在三界中已完全不現身意,這時連佛都找不到祂,故也不可能有所謂的第八識漂浮在宇宙無定處的說法。

Q9.請問老師:連體嬰一起長大成人,但喜怒哀樂不同,是否有2個如來藏心?(場次五─台中)

A:

連體嬰又稱為連體雙胞胎,是一種罕見的先天畸形,在胚胎早期多已死亡,即使出生下來,兩個嬰兒因某些部分連結一起並未完全分離獨立,存活率也很低;但仍有極少數的連體雙胞胎可以幸運地存活長達數十年之久。

就法界事實來看,連體嬰雖因部分色身與器官連結共有而無法分離,只能一起成長、一起行動,但我們可以觀察到,即使是連體嬰一起長大成人後,也各有不同的想法與喜怒哀樂的情緒呈現,甚至連體嬰也有意見不合,互相吵架的情形出現,所以顯然各有七識心的心智活動和第八識如來藏儲存記憶內容等的功能,而能各自記憶學習且有不同的認知。例如墨西哥一對20多歲連體雙胞胎姊妹,因共享部分色身與器官,雖不得不一起行動,但兩人心智不同,也各有不同的喜怒哀樂。當姊姊與男友約會談戀愛時,妹妹無法離開,只好在每次姊姊約會時,妹妹都盡量轉頭避而不見,學習當隱形人。

至於有些連體雙胞胎進行分割手術後,若只有一方存活下來,則顯示另外那一方因色身、器官不完整,造成生理功能嚴重不足而死亡,遂使得另外那一方的如來藏捨身再去投胎。但有些連體雙胞胎進行分割手術後,雖造成某些肢體或器官的不完整,但仍可以各自存活下來,就顯示連體雙胞胎有兩個如來藏心,否則不可能各自存活下來,例如台灣有名的忠仁、忠義兩兄弟,是亞洲第一對、也是全球第一對「三肢坐骨連體」男嬰成功分割的案例,兩兄弟雖得忍受因分割後的肢體和器官不完整所產生的病痛,但由他們在分割手術後可以獨立生活,各自追求不同理想來看,也充分顯示兩兄弟有各自的如來藏心和七識心。

Q10.現代人情緒壓力都很大,請問有方法幫助現代人從強烈情緒調整至平靜和緩情緒、並且持續嗎?而在這樣的生活壓力下,也引發出諸如失眠、憂鬱症等等生理和心理的狀況,佛法能夠幫助現代人處理這些問題嗎?也有朋友擔心,長輩因為患了重度憂鬱症,會在地上靠著牆壁一直爬行而不肯起來,這是不是將來會下墮惡道的徵兆?(場次五─台中、場次七─台南)

A:

依問題順序,回答如下:

1.現代人情緒壓力都很大,請問有方法幫助現代人從強烈情緒調整至平靜和緩情緒、並且持續嗎?

答:現代人情緒壓力確實都很大,可適當藉由轉移注意力或抒發情緒的方法運用之,例如看電影、看電視、閱讀書籍、聽音樂、欣賞藝術,找朋友傾訴,遊山玩水、逛街、運動等休閒娛樂活動,通常可讓強烈情緒慢慢緩和下來。一般來說,藉助外在轉移注意力與抒發情緒的方式,可讓強烈情緒慢慢平和下來,但這仍無法真正洞徹自己內心情緒以及引發情緒之貪瞋癡等煩惱問題的癥結所在,只能治標而無法治本。

能夠長期穩定情緒而具有持續性,也是修學佛法的重要目標之一。佛法的修學方法是依止於憶念佛菩薩的功德力,以及拜佛定力的修學讓身心安定下來,並以佛法正知見觀察自身及世間,看清自身及世間假相而生起智慧,以此減輕煩惱和壓力,讓身心放鬆下來,情緒起伏也隨之減少。建議起初兩者可以並用,在對於佛法定力鍛鍊以及正知見的熏習還不熟練的狀態,往往會被境界拉走而陷入煩惱引發不良情緒,可先適度藉由世間正當的休閒娛樂活動等排遣一部分強烈情緒,等情緒起伏緩和下來,再好好念佛拜佛鍛鍊定力,思維吸收佛法正確觀念生起智慧,深入修學後就可不太依賴世間的娛樂消遣等活動,而可經常讓身心安定下來。藉由修學佛法的定力與智慧並且深信因果,可減輕自我中心感而樂於為他人付出與分享;心胸開闊,凡事不計較、不擔憂,就可逐漸平穩情緒,達到長期穩定情緒的效果,不過這些並非一蹴可幾,需要長時間的鍛鍊才能有所成效,但這才是管理情緒、矯正情緒的根本之道。

2.而在這樣的生活壓力下,也引發出諸如失眠、憂鬱症等等生理和心理的狀況,佛法能夠幫助現代人處理這些問題嗎?

答:現代人由於社會變動快速、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加上近幾年疫情的影響等,普遍大眾對於人生充滿不確定性與缺乏安全感,而因長期壓力與強烈情緒所引發的失眠、憂鬱症等等生理和心理的狀況有增加的趨勢。若是有失眠、憂鬱症等生理和心理的症狀需先就醫,先讓自己可以有足夠睡眠,才能避免憂鬱、焦慮的情況令失眠更為加劇。

而佛法的修學其實對於處理心理創傷以及情緒的種種問題也有很大助益,只是佛法為解決從古至今乃至未來社會的各種身心問題,所以佛法含攝的層面既深又廣,從基本的人天善法,擴及三界六道輪迴,再談到解脫道如何解脫,乃至最後究竟成佛之道,其中又牽涉許多佛法專有名詞,因此一般人很不容易契入與了解佛法在這一方面的成效。

換句話說,佛法其實從一開始就在教人認識自我並處理心理創傷以及解決情緒問題,而當能夠正確認清自我的本質,個人情緒問題一步步解決乃至煩惱斷除不再現起時,也就可以從初分解脫的初果人而漸次邁向徹底解決情緒問題而解脫生死輪迴的四果阿羅漢了。

很多失眠、憂鬱症等等生理和心理的狀況,是由於心中的創傷引發痛苦情緒而引起的。心中的創傷若是未能徹底處理,情緒問題就會一直存在而纏縛著我們的身心。我們舉佛經中微妙比丘尼的創傷故事和大家分享:

微妙比丘尼以平靜的口吻,向一群心中充滿煩惱的比丘尼們說:我過去出生於尊貴的梵志家庭,之後嫁給一位梵志並生下一子;後來夫家公婆相繼過世,我又懷孕即將生產,於是決定回到娘家待產,沒想到在回家的路途中,肚子開始陣痛起來,只好先在路旁的樹下休憩歇息。到了半夜,我即將臨盆,生產所流出的惡露臭味竟引來毒蛇,將我的丈夫咬死。我好幾次痛苦地高聲呼喊求助,卻都得不到丈夫的回應,一直等到天亮,我勉強獨自起身去牽丈夫的手,這才發現他已被毒蛇所咬死,身體腫爛。看到這番景象,我便暈倒了過去,直到大兒子看到父親死亡而嚎啕大哭,我才被大兒子的啼哭聲所喚醒,於是我只好哭泣著帶著二個孩子在空曠險阻、荒無人煙的路上繼續趕路。

途中,有一條又深又廣的大河阻擋了前面去路,我把大兒子留在河邊,先抱著小兒子過河。好不容易把小兒子抱到對岸安放好,準備再回頭接大兒子,大兒子遙望著我,等不及地急著下水,才一下水馬上就被河水沖走,我著急地追著要救他,但根本來不及救他。我走回對岸想去抱小兒子,卻發現小兒子已被狼吃掉,地上只剩一灘血水。我心痛地再度昏倒,很久才醒來。

之後我繼續前進趕路回家,路上遇到父親的友人,便向他詢問父母親是否平安。他說:「前些日子你家失火,你的父母已全都葬身火窟。」當聽到這個消息時,我立刻又昏厥了過去………。

各位朋友,當您讀到這裡,是否會為微妙比丘尼的遭遇深感同情,同時也慶幸自己雖然身處痛苦逆境,但似乎並未像微妙比丘尼有如此悲慘的境遇而稍微得到心靈的安慰與療癒?而這位比丘尼後面還有更悲慘的境遇,由於故事很長,我們這裏無法細說。雖然微妙比丘尼經歷這麼多的災難與創傷,但在修學佛法後,竟然能夠當世就究竟斷除煩惱證得解脫道四果成為阿羅漢了,這就表示微妙比丘尼的心中如此悲慘的創傷已經完全徹底解決,所以當她述說自己的遭遇時,只是平和、毫無情緒的敘述著,似乎只是在講別人的故事而與自己無關。

各位您可能會感到奇怪,一般人在相繼遭遇親人死亡的痛苦事件,有可能就已經重度憂鬱,而微妙比丘尼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所有的至親而孑然一身,可見其身心所遭遇的打擊與創傷更是何等慘重了;那麼到底微妙比丘尼是如何療癒創傷而沒有情緒問題干擾,最後竟然還可以成為阿羅漢,得到解脫呢?

簡單來說,佛法的解脫道講的就是如何滅除煩惱,滅除煩惱的過程同時就在修復情緒創傷,而當煩惱滅盡時,情緒創傷就可完全徹底修復,也就沒有任何情緒問題了。而修學佛法不但能夠學習到如何徹底療癒悲慘的創傷,佛法中的佛菩提道甚至講述每個人如何經由學習,可以成就生命的圓滿,因為人人皆有本具的第八識如來藏實相心,祂本來清淨圓滿,毫無煩惱,更無情緒,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真實本心;而宇宙世間以及人生各種情緒與創傷的現象,不過都是第八識如來藏藉緣所幻現的影相,如夢幻泡影變滅不定,只要學習正確的知見與方法就可以徹底療癒創傷、矯正情緒、管理情緒。不但如此,我們更可以在具備療癒創傷、矯正情緒、管理情緒的能力後,就能夠更有智慧與能力繼續開創自己圓滿的人生。

由於其中還有很多細節,限於篇幅無法盡述,敬請有興趣一探究竟的朋友們,建議您可以到正覺上課,就知道如何真正解決情緒與創傷問題而得到解脫,以及圓滿的人生。

3.也有朋友擔心,長輩因為患了重度憂鬱症,會在地上靠著牆壁一直爬行而不肯起來,這是不是將來會下墮惡道的徵兆?(場次五─台中、場次七─台南)

答:長輩因為患了重度憂鬱症,會在地上靠著牆壁一直爬行而不肯起來,有可能是頭腦功能退化而缺乏安全感等問題所導致,未必是下墮惡道的徵兆。至於是否會下墮三惡道,可從長輩此世的個性、行為等來觀察與判斷。若是長輩平日像一般人一樣五戒端正並無造作太大惡業,則應可保得人身,未必會下墮惡道;若仍不放心,或可為長輩增福,家屬可藉布施、誦經等迴向給長輩,以預先為長輩植福並減少冤親債主干擾,並為長輩開示佛法義理或請其唸佛憶佛,使其生起正念,以期長輩未來得以往生善處。

Q11.中陰身的形貌是前世的樣貌,還是來世的樣貌?中陰身和鬼道眾生有何不同?中陰身、祖先吃什麼?為何中陰身七七之後一定會投到鬼道,而不是其他道?陽世的親友如未供奉,祂們會餓死而再輪迴嗎?(場次六─嘉義)

A:

1.中陰身的形貌是前世的樣貌,還是來世的樣貌?

不一定,依照這位往生者的業果報,將來該到五道(阿修羅道遍其他五道)中的哪一道,其中陰身階段樣貌會有所不同。簡單地來說,將來該往生到哪一道去,中陰身階段就會以未來世那一道的樣貌顯現,同時也會顯現身處在那一道的智力。但是詳細的狀況在五道中各各不同。例如將往生到畜生道的亡者,其中陰身所顯現的,除了這一世所造惡業的記憶之外,就是畜生道的樣貌,所以他會只記得這一世所造的惡業,並隨著業風而入畜生道母胎,往生到畜生道去。如果這位往生者的業果報,下一世該當往生到人道,他可以在中陰身階段,仍然保有前世的記憶,以及前世,身為人的樣貌和智慧,但是一旦入胎之後,其前世的記憶和智慧就會完全消失。如果這往生者該往生到天道或餓鬼道,他就可以在中陰身階段以及之後的往生階段,仍然保有這一世的記憶,以及未來世,在天道或餓鬼道的樣貌和智力。

2.中陰身和鬼道眾生有何不同?

中陰身和鬼道眾生相同的地方為其色身組合的成分,都是微細的輕量物質,而其不同的地方則為樣貌與異熟果,中陰身的本身為前後世間的中介身心,後世果報仍有可能改變;鬼道的身心則屬於異熟果,受報已定。只有將往生到人道的亡者,在中陰身階段,會保有前世身為人的樣貌。該往生到其他四道(天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中的亡者,其中陰身階段則都顯現未來世的樣貌。而一般餓鬼道眾生的樣貌(有福鬼如有福德的祖先、土地公、城隍爺等除外),由於業果報的關係,則是肚子大大鼓鼓的充滿餓氣,咽喉細細長長吞不下食物,嘴巴一張開即口吐餓火,將食物燒光,因此持續維持著挨餓的狀態,時時刻刻忙著到處找食物。

3.中陰身、祖先吃什麼?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中說:「又此中有有種種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或名健達縛,尋香行故,香所資故。」《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中說:「又中有身既極輕妙,受麁重食身應散壞。應作是說,中有食香非食麁質,故無前過。謂有福者,歆饗清淨華果食等輕妙香氣,以自存活;若無福者,歆饗糞穢臭爛食等輕細香氣,以自存活。」

總結這兩段經論的內容,這個中陰身,又稱為中有或健達縛(尋香的意思),是以香氣來滋養其色身,有福德的中陰身,是以輕妙的香氣為食,而無福德的中陰身,則是以臭穢腐爛的臭氣為食。鬼道中的祖先也和中陰身一樣,以食物的香氣為食。

4.為何中陰身七七之後一定會投到鬼道,而不是其他道?

要往生到人道必須有福德、願力以及入胎受生的因緣;而要往生到天道,則必須有福德以及願力,生色界天則必須有初禪以上的定力。至於因為造惡業福德不夠,要往生到畜生道、餓鬼道或地獄道的往生者,則是受業力的牽引,自己無法作主。因此有福德的往生者,如果因為想繼續看到自己的眷屬而不願意往生到人道或天道去,最後只有留在餓鬼道繼續保留上一世的記憶以看到其眷屬。而因為其福德的關係,此往生者在餓鬼道中,會繼續保留上一世的樣貌,不會有一般餓鬼道眾生的樣貌及惡業果報。而因為福德的關係,這位往生者也不至於流落到地獄道去承受無窮盡的痛苦折磨。因此有福德的中陰身,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後仍沒往生,一定會投到鬼道去,成為有福的鬼道有情,享受子孫食物的香氣。

5.陽世的親友如未供奉,祂們會餓死而再輪迴嗎?

中陰身的壽命最長七日,死而復生最多七次。《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中說:「又彼所食香氣極少,中有雖多而得周濟。」中陰身所須的香氣其量極少,很少會餓死。但是如果因為陽世親友未供奉或福德不夠,也有可能不到七日就中途夭折。至於餓鬼道的眾生,其壽命及受饑餓折磨狀態也是由業力所定,不會因為沒東西吃而餓死,提早脫離餓鬼道的惡報。

Q12.為什麼禪宗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而一般學佛者都說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這與 玄奘大師說的如來藏有關係嗎?(場次三─桃園)

A:

禪宗法門的起源記載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面,這本經原本在中國已經失傳了,後來才從日本回傳回來。

大梵天王向前奉獻了妙波羅般若花,然後退坐一面,此時世尊就拈起了一朵花,瞬目揚眉向大眾顯示,大眾都沉默無語,唯有金色頭陀迦葉破顏微笑,此時世尊就說:「有我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于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這就是禪宗法門的起源。 那麼世尊到底交了什麼正法眼藏給金色頭陀呢? 二千五百年後的現在,仍然是會者恒會,不會者恒不會,這個「正法眼藏」正是玄奘法師所弘傳的「如來之藏」。

雖然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但可以統攝為三乘菩提,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就是大乘的入道見道,成佛是轉識成智,轉凡夫之識而成為聖智,也就是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只是大乘的見道,要透過悟後起修的修道位而轉阿賴耶識為清淨真如。

世尊所說的佛法,從解脫道到佛菩提道,由頭至尾就是以真如如來藏來貫穿整個三乘佛法,二乘解脫道所要入的涅槃就是滅盡五陰十八界、滅盡妄心七轉識,而只剩下如來藏獨存的境界,說是境界實在是無所境界,這就是入涅槃。但是阿羅漢只是斷盡了一念無明的見惑與思惑,至於無始無明上煩惱的部分則是不證也不知,所以解脫道在整個佛菩提道中,只是一個很小的部分、一個方便道,真正的成佛之道,也就是要成就圓滿的佛果,要滅盡一念無明也要滅盡無始無明。

然而在整個佛菩提道中,最重要唯一佛乘的中心宗旨,也就是要證悟真如如來藏,才能轉依真如清淨的體性,一一親證真如如來藏的總相智與別相智,由真見道轉入相見道,然後才能圓滿一切種智,也就是清淨如來藏的一切種子,轉識而成智,這就是成佛之道,也就是唯一佛乘之道,可以說完全就是在如來藏的體性上面用功,離此別無成佛之道;所以自古以來,祖師大德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雖有八萬四千法門,而壹以真如如來藏為宗,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自心如來藏的諸多功能差別罷了。

Q13.請問《百論》真正的義理為何?《瑜伽師地論》主要又是在敘述什麼?(場次四─新竹)

A:

1.《百論》真正的義理為何?

《百論》簡單來說是論辨「空」的真實智慧—也就是契合般若中道的義理。但由於「空」的義理容易被誤會,也不宜被淺化,所以我們從此論的背景與法義再略加詳述如下。

依據現有《大正藏》中關於提婆菩薩所著的百論來看,有鳩摩羅什大師所譯之《百論》以及玄奘大師所譯的《廣百論本》兩種譯本,這兩者義理相通、論點一致,皆以清晰的邏輯與譬喻來論辨佛法真實義。在《百論》的序文中即點出此論是「通聖心之津塗、開真諦之要論」;而《廣百論本》正如《大唐西域記》卷5所述,乃提婆菩薩當時在天竺「挫小乘、伏外道」之所作。《百論》與《廣百論本》所破的外道包括數論外道、勝論外道、無慚外道、邪命外道等,而當時小乘者雖然並非外道中人,但仍智慧狹小乃至所見顛倒,誤會究竟真空的義理,所以亦為提婆菩薩兼所評破。可以說,此論正是藉著論辨諸多顛倒妄想邪說而顯揚佛菩提道的正見以及相應的正行。

論中所述的真空之義理合於般若中道,非有非無,不落於三界諸法,也並非惡取空的斷滅法,而是以空法針砭諸外道所誤計假立的實有法,例如以神我、虛空、時、極微、自然等為真實常住法。外道把這些法誤計為實有法或執取為真我,卻是虛妄顛倒,非常計常,非我計我,故而無法契入佛法真實無我的「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當然也無法證得清淨解脫,究竟離苦得樂。 提婆菩薩以內門因明對於上述諸外道邪說一一應對辨析,例如以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的道理,點出外道所謂的實有法是假合而有、虛而不實之法;亦論述外道所謂的常有法與其相合諸法之間是同一或是相異等過失;亦釐清因與果的關係,或是舉出各外道自論相違的諸多過失。由於當時外道邪見執著於「有」法,落於五陰以及三界諸法之中,故連涅槃的真實義也多所誤解,因此提婆菩薩於論中亦提及外道所謂的涅槃其實並非真常,因皆落入五陰以及三界諸法境界中,非本來常住無我、言語道斷、無得無失之第八識涅槃心。以下便舉論中關於涅槃的論述為例,讓尚未讀過此論的大眾得以稍為領略《百論》之內涵。

外曰:誰得涅槃?是涅槃何人得? 內曰:無得涅槃。我先說如燈滅,不可言東去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去;涅槃亦如是,一切語滅,無可論說。是無所有,誰當得者?設有涅槃,亦無得者。若「神」得涅槃,「神」是常是遍故,不應得涅槃。五陰亦不得涅槃。何以故?五陰無常故,五陰生滅故。如是涅槃當屬誰?若言得涅槃,是世界中說。(《百論》破常品第九)

由於《百論》原以百偈(或四百偈)寫成,文簡義深,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其義理可以再自行參閱護法菩薩著作的《大乘廣百論釋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百論》對於諸外道的評破其實也與《成唯識論》對諸外道的議論理路一致,義理相通。因此也可與《成唯識論》相互參照,以增進對佛法中「空」的真實智慧之思辨力與抉擇力。

2.《瑜伽師地論》主要又是在敘述什麼?

《瑜伽師地論》的內涵十分深廣,可以說函蓋了三乘菩提的各類法義以及如何實修而能與三乘菩提相應的步驟與方法。此論所謂的「瑜伽」本義即為「相應」;「地」則是所立之處,亦有層次境界之意;「瑜伽師」則是指與佛法諸境地能相應者,也就是說《瑜伽師地論》就是一部函蓋完整佛法不同層次的根本大論,包括三乘菩提的完整佛法體系,以十七地--也就是以十七個層面來加以論述辨析;而這十七地裡面的種種法要,包括各層面的境界、行門、以及其果德,正是修學完整佛法者所需要與之相應的。

這十七地在《瑜伽師地論》的起始就有一段嗢拕南來做為總綱: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根據這個總綱,我們可以簡略一窺《瑜伽師地論》的內涵:此論一開始即闡釋各心識的定義與功能差別等等,接著論述尋伺(覺觀)的有無而有三種層次差別,進而論述靜慮、解脫、等持與等至等與三摩地 「定」相關的法教,或是論述心不在定位的諸法教,乃至教示了有意識心以及無意識心存在的諸種境界;而在實修的方面亦闡述了如何透過聞熏、思維、以及實際的修行次第,以便能證得三乘菩提的實質內涵,故才能證得有餘依與無餘依涅槃的真實義。

因為這是部由 彌勒菩薩所教授的大論,一共百卷,函蓋六百六十法,除了分門別類且鉅細靡遺地闡釋了佛法義理之外,當然也辨正了外道邪說,顯示廣大真實妙理--而且是以八識正理為基礎方能使整個佛法體系完整,道次第脈絡清晰,不僅使學人在佛法義理的慧學得以持續增上,並且聞修聽受此論者同時在戒學與定學,乃至在修除性障、累積福德的種種次法方面,也會因此而得增上。

然而由於此論博大精深,其實質的內涵,唯有在證悟之後方能如實領略,而且如果沒有通達佛法的真善知識教導,即便在證悟之後也不易進展。因此若想真實契入《瑜伽師地論》,必須要能明心證悟第八識如來藏,且隨善知識學習唯識種智諸法,實修增上戒、定、慧學,方能成為與三乘菩提相應、與全面完整佛法相應的瑜伽師,方能正確掌握《瑜伽師地論》所論述的真實義。